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

聯合筆記》在「那四個小孩」之外

聯合筆記》在「那四個小孩」之外

打從那四個圍著地球儀的小孩印在新台幣千元大鈔上之後,台灣人形容自己為錢折腰,就自稱全是為了「那四個小孩」。

人類發明貨幣,原只是當作交易工具。但如今「工具」已儼然變成「主人」,讓人花盡力氣追求,卻忽略生命中更重要的其他。全球金融海嘯,正是金錢遊戲失控的警訊。正提醒人反思:人生價值、世界經濟的運轉,除了當金錢的奴隸,還有什麼可能?

「社區貨幣」的出現,提供了一個不同的答案。所謂社區貨幣,是某一社區自印鈔票,它不能全球流通,無法存入銀行,更沒有用麻布袋堆積滿厝間的必要性;但藉著它,社區居民能彼此交換商品或勞務,在當地重複消費,能把人力物力資財留在當地,創造小型工作機會。

這不是反政府,也不是烏托邦,而是發掘人世運行的另一種可能:金錢不是唯一標準。再擴大看,居民使用社區貨幣,在全球財富遊戲網絡另闢蹊徑,取之當地、用於當地,還能減少消費里程,更符合「綠色消費」倫理。

台灣老牌社區台北新店「花園新城」居民發行社區貨幣「花幣」,自稱「花錢.幫」,雖然規模不大,主事者謙稱「在全球社區貨幣經驗中,只是個蹣跚學步的嬰兒」,但居民已有共識:要藉貨幣引領居民朝創造在地經濟、幸福感的目標邁進。

有意思的是,在居民自行定義的經濟體系中,許多在主流機制中不被重視、也沒市場價格的小型勞務,諸如跑腿、曬棉被、烤派等服務,都在社區交易中產生了價值。許多從事家務的女性,能透過簡易社區勞務獲得報償,這給了「歐巴桑經濟」全新的定義。

從世界各地的社區貨幣實踐經驗,可知金錢不是滿足生存需求的唯一方式,古早鄰里的「交換」、「互助」精神,因社區貨幣的流通而重生。除了財貨交流,人情也因而流動,這該是社區貨幣推行中最佳衍生紅利。人們工作不再總是為了「四個小孩」,反而獲得更多。

※延伸閱讀》「花幣」 台灣首見社區自印貨幣

沒有留言: